別總躲著比自己強的人其實面對強勢群體和行為,險些人人都會有些不舒服的體驗,這種體驗被稱為焦慮。在精神分析心理學家阿德勒看來,這是因為人出生就面臨著弱勢的處境,造就了自卑的特質,自卑帶給人的感受就是不安、焦慮。為了讓自己好受一些,人們會自發不自發地采用各種方式去戰勝這種體驗。這類努力可見于人生的各個階段,比如嬰兒期對母親的依戀,幼兒期對外部世界的探索或躲避,學齡期的勤奮和追求外界的認可……這些發展階段環環相扣,其中最主要的依然青春期自我認同的完成與否,它決定了個體是否能在成人階段坦然面對成敗,自如地處理人際干系。
進入青春期后,大多數人會變得十分活躍,顯示出多變、叛逆及出現一些挑戰極限的行為。這些都是個體在探索“自己是誰,想成為誰”的歷程。如果一個人能成功地完成自我認同,明確自己是誰、人生目標安在,達到接受自己、自我認可的程度,在碰到強勢對象時就能夠及時調整自己,戰勝焦慮感。反之,沒能實現自我認同者常常處于自我嫌疑、自我否認的狀況,背后對強勢對象時,會減輕自卑和焦慮感。
未能實現自我認同的人,在處理自卑和焦慮時會采取壓抑的處理方式,即躲避現實問題,并尋找各種借口,讓自己心安。這雖然可以暫時減緩心里的焦慮,但時間長了,反而會造成個人發展的滯后,甚至引起心身疾病。
這種狀況是可以通過主觀上的努力來彌補的。可以從思維和行為兩方面入手:從思維角度說,首先是承認和理解自己的感受——面對強勢對象時的不興奮體驗是正常的;其次,要熟悉到這種感受只有通過自動的處理才能超越,消極躲避或否認是減緩不了問題的;第三,則是自動熟悉自我,重新審閱自己的生活目標,尋找人生定位。
在行動上,則要自動去面對強勢對象,展示自我,并許可自己有不如意的顯示;同時在工作、生活中努力完善自己;還要時候提醒自己學會發掘和利用資源,尋求和接受別人的幫助。當個體能夠敞開自己,接受幫助的時候,才是個體真正超越了自卑,高興地接納自我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