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什么工作能成為事業 | |||||
作者:佚名 經典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5/3/15 ![]() |
|||||
什么工作能成為事業卡夫卡生前的工作是半官方組織的“勞工事故保險局”文員,但他為世人所知的最主要身份卻是作風驚世駭俗的小說家。 盡管他在工作中人緣不錯,也曾在12年的時間里從“助理員”被提升到初級職位“總秘書”,但這份工作對他來說,僅僅是一份提供衣食住行的工作而已,因為他并不喜歡這份職業。他真正愿意不計代價投入時間與精力的是寫作。雖然他在世的時候,寫作并未給他帶來任何信用與利益,但這才是他終生的事業。 卡夫卡的事例可以提供區合作作與事業的三個標準一是否真心喜歡:二是否不計回報,三是否可以延續終生,矢志不渝。 只有工作才會退休,事業是永遠不會退休的。作為教師,你可以一向教到生命的終點;作為治理藝術的愛好者,你可以在65歲退休后依然提供治理咨詢——美國《財富》雜志做過一個“新退休理念”的報道,不少企業高管都表示樂意在退休后依然從事咨詢類的工作,主要不是為報酬,而是希望持續實現自己的代價。 作為工廠的鉗工,你可以試著把廢鐵絲鉗成手工藝品——我在上海南京西路路邊的一位老人那里買過這種東西,擺在家里也很別致,還帶有環保的時尚標簽,作為南京長江大橋附近的雜貨店店主,你可以常常上橋看一看,說不定能拯救一些人的生命。江蘇宿遷人陳思就是以此為事業的。從2003年開始,他每個雙休日的白天都守望在大橋上,搜尋心事重重的徜徉者,隨時預備把他們從死亡線多人,現在他有一個私人博客“大橋日記”,報告自愿者救助自殺者的所聞所見。 讓陳思保持下來的動力是一種個人代價實現的滿足感,這也是他多年來為了持續幫助被解救的人生存下去、甘愿自掏腰包的原因。用馬斯洛的人類“需求層次理論”可以注釋陳思做這種吃力不討好之事的心理效果——一切為了自我實現,這在某種程度上和那些每日保持9點前到辦公室的億萬宮豪是一樣的。 不是每個人都活在這個層面上;镜男睦、安全、社交的需求被滿足,已經算是幸福人生了,如果尊敬的需求再被滿足,就算活得很成功了。只有極少數人才愿意為虛無縹緲的自我實現再持續付出努力,這種努力的結果,用馬斯洛的話就是能得到生命的“巔峰體驗”。而這種快樂,應該比升職加薪更持久。 跟擁有事業的人交談。不僅十分愉悅還很有美感,因為不再受世俗標準的衡量,一切皆源自心里的渴望而且可以永無止境地努力下去,這會使整個歷程充滿挑戰和想象力。 在愛爾蘭的比爾城堡莊園,我見到過熱衷栽培植物的羅斯伯爵。從聯合國退休后,他專注于從世界各地搜集奇花異草,他的花園中已有50種樹木被列為“不列顛群島冠軍”。因為支付不起巨額的遺產稅,許多愛爾蘭的城堡主人都將城堡租售給了政府或大整體。羅斯伯爵和他的兒子也有工作,辨別是聯合國的官員和房地產商。工作的經濟收入,以及開放城堡的部分區域供游客參觀,讓他們得以保有這座珍稀植物園的所有權。 如果渴望得到一份工作為的是薪水,渴望升遷為的是社會的尊敬,那么擁有事業為的則是釋放自己的所有能量,看一看自己的聰明到底能走多遠。這是個甘心付出、不求回報的歷程,因為在實踐自己所想所思的歷程中,已經可以品嘗足夠多的快樂。當媒體蜂擁而至報道陳思、各種非議也隨之而來的時候,陳思也搖擺過,迷惑過,一度嫌疑過自己。但在兩周的“離職”后,他又回到了大橋上,持續自己的使命。因為這已經是他生命的一部分,就像他的妻子和孩子一樣。這種快樂,也許是旁人無法理解的,卻已經點亮了他的生命。 |
|||||
經典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