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傳真機的發明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7/6 | |||||
傳真機的發明1842年,英國的貝思提出一個設想,即通過電路傳送圖像、文字等。貝思也做了各種實驗,可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他的實驗并沒有取得成果,他的設想也成了空中樓閣。 此后的40年里,傳真通信技術并沒有得到什么重大發展。直到1883年,在大學就讀的保爾·尼潑科夫受到一種游戲的啟發,才在這方面取得突破性的進展。 尼潑科夫格外喜歡通訊技術。在學好學校課程的前提下,他幾乎把所有時間都花在閱讀有關的電學知識上。他崇拜莫爾斯、貝爾等發明家。在他看來,電報、電話筒直太神奇了。他想:電報能傳送人的意圖,電話可傳送人的聲音,可不可以發明一種傳送圖像的裝置呢? 可如何使有關圖像的信號發出去,并在遠方留下來呢?尼潑科夫苦苦地思索著。 一天,課余時間,尼潑科夫在教室里嘗試設計一種傳真裝置。忽然,他看見左右鄰桌的兩位同學正在做一種游戲:他們桌上各放著一張大小相同的紙,紙上畫滿大小相同的小方格;在尼潑科夫右側的同學在紙上寫了一個字,然后按照一定的順序告訴對方哪一個小格是黑的,哪一個小格是白的;對方按照右側同學發出的指令,或用筆將小方格涂黑,或讓它空著。這樣,待對方同學將全部小方格都按指令處理后,紙上使出現了與右側同學寫的相同的字。 尼潑科夫看著看著,不禁喊道:“真是一個好辦法!” “任何圖像都是由許許多多的黑點子組成的。如果把要傳送的圖像分解成許多細小的點子,借助一定的科學方式把這些點子變成電信號,并傳送出來,那么接收的地方只要把電信號再轉化為點子,并把點子留在紙上,不就實現了圖像的傳真了嗎?” 尼潑科夫決定實施這一方案。 首先,必須將圖像分解成許多的點子。尼潑科夫想起兒時玩耍過的風車。受此啟發,他研制出了一個掃描裝置:在圖像前,緊挨著放置一個可轉動的螺旋穿孔圓盤,在圓盤前面安裝有一個電燈。這樣,當光穿過不斷運動的孔時,受圖像明暗的影響,光有時候亮,有時候暗。 接著,要把變化的光信號變成變化的電信號。這個“任務”由光電管承擔是再合適不過的了。因為光電管能根據光的亮度產生相應的電流。 發送裝置就這樣大功告成了。接收裝置只要像電報機電碼的復原一樣,采用與發送相反的方式就行了。 經過一段時間的制作,尼潑科夫做成了圓盤式傳輸裝置。他申請到了專利。 當然,受當時電子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這臺圓盤式傳輸裝置的傳真效果還不理想,但它為后來的研究者指明了研究方向。 此后,美國的格雷、英國的考珀也在傳真裝置的研制上取得卓越的成績。 在汲取許多科學家研制經驗的基礎上,美國無線電公司于1925年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部實用的傳真機。 這部傳真機由發送機和接收機組成。發送機上安裝有一個滾筒,滾筒的前方有一個強光源的燈,燈的前面有一個透鏡。此外,在發送機上還有光電管等電子部件。接收機上也安裝著滾筒,以及放大電信號、還原光信號的裝置等。使用時,將發送的圖像卷在滾筒上,燈發出的光被透鏡聚集成一點,照射在圖像上。受圖像上畫面明暗的影響,反射出強弱不同的光。這種光再射到光電管上,形成強弱不同的電流,然后將電流傳送出去。接收機收到電信號后,經過放大、還原、記錄等處置,就把遠方來的“客人”留下來了。 這部傳真機已經有一定的實用價值了! 后來,隨著電子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出現了攝影管、電子束管等先進電器,再后來激光技術也得到應用。這些新電器、新技術在傳真機上的應用,使傳真機的傳送圖像清晰度、傳真的速度等技術性能日臻完善。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