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奶和1953年的諾貝爾獎1930年,20出頭的奶奶養育了3個孩子和一群雞鴨。那年,一窩雞蛋孵到只剩兩天出殼,母雞(hen)卻意外身亡。奶奶只好把雞蛋移至灶頭人工孵化。在奶奶將新母雞物色好之前,有4只性急的雞仔先出殼了。這4只第一眼認錯了媽媽的小雞(chick)仔在此后的日子里總是跟在奶奶的身前腳后,而對“繼母”感情淡薄。之后,這4只小雞仔因為缺少母雞的庇護先后夭折。
在此之前,奶奶及奶奶的前輩們就曉暢一個理:小雞小鴨(duckling)總是把它生出后看到的第一個在眼前晃動的物體當做媽媽,而且以后很難改變。
在奶奶孵雞的同時,萬里之遙的奧地利,一位名叫洛倫茲(Lorenz.Konrad)的小伙子正在調查一群小植物。洛倫茲從醫學院畢業后回到了位于奧地利北部的故鄉,承續祖業行醫療病,同時從事植物學研究。1935年春天,洛倫茲偶然發現一只剛出世的小鵝(gosling)總是追隨自己,幾經分析排除,他推測這是因為這只小鵝出世后第一眼看見的是人,所以把人當做了它的母親。進一步的實驗證實了這一推測。繼而,洛倫茲總結出“銘記(impriting)現象”,又稱“認母現象”,并提出植物行為模式理論,認為大多數植物在生命的開始階段,都會無須強化而本能地形成一種行為模式,且這種模式一旦形成就極難改變。這一理論成為之后“狼(wolf)孩”研究中最站得住腳的答案之一。
現在我們生活中正著力推廣的“母嬰同室”、“早期教育(也叫關頭期教育)”都源于這一理論。洛倫茲藉此成為現代植物行為學的創始人,并于1953年得到諾貝爾醫學心理學獎。
奶奶在洛倫茲之前就知道雞鴨有這種被稱為“認母行為”的現象,但奶奶不能將此推廣至所有的植物,更不能提出一套理論,創建一門學科,所以她與諾貝爾獎無緣,盡管奶奶與1953年的諾貝爾醫學心理學獎如此地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