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讀《全腦教養法》有感1500字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10/7 | |||||
讀《全腦教養法》有感1500字: 第一次讀,是利用臨睡陪讀之前等待孩子上床的那碎片化的幾分鐘,很用力地看序言部分就沒能繼續,最初的印象停留在難啃階段。 第二次讀,是在三月份,幾乎一口氣讀完之后,感覺依舊混亂。 既然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然后又進行了筆記摘錄,不斷地反思整合,終于擠出一些思緒。 “無論你有怎樣的背景和經歷,無論你是否已為人父母,只要對人一生的發展以及培養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感興趣,這個領域對你來說便是很有價值的”“你可以利用一切親子共享的互動時刻,不論是緊張、憤怒的時刻,還是不可思議的、溫暖的時刻,讓孩子變成你望中的有責任感、關心他人、有能力的人。本書針對在教育和學術研究中存在的過分強調不顧一切獲取成就和完美的傾向,開出了一劑解藥。怎樣讓孩子做自己、自由自在、更加靈活性并更有活力了呢?答案很簡單:了解一些大腦的基礎知識。這就是《全腦教養法》的主旨。”“本書大部分內容,都聚焦于孩子的生活和親子之間的聯結。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們的大腦可以說是父母大腦的鏡像。換句話說,父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停滯和衰退,都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當父母變得更加明智、情感更加健康時,孩子也會從中受益,越來越健康。整合和培育你自己的大腦,是你能給予孩子的最滿含愛意和最慷慨的禮物。”這些話對于我來說,似雞血激勵著我不斷克服混沌,最后選擇性地將重點放在章節目錄介紹與附錄A(全腦教養12法)及附錄B(各年齡段兒童全腦教養指南) 第一章介紹兒童思維的發展方式,并引入了關于兒童思維拓展的核心概念——整合。本書的第一則案例就是引用瑪麗的復述故事(幫助孩子了解了發生的事情,并處理了孩子自己的情緒)這樣的復盤能力對我們大人自己來說其實也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希多加注意以及保持及時的練習。里面還有講到心理健康就是有能力使自己保持在一條幸福之河的中央。(幸福之河:在一條平靜的河流之中,你乘坐獨木舟安靜的順流而下,覺得自己和周圍的世界融為一體,這就是幸福之河。河兩岸分別是混亂和刻板,無論靠近河岸的哪邊,都不能擁有平靜和幸福) 第二章,改善孩子的情緒,整合左右腦。讓孩子能夠與自己的邏輯思維和情感自我產生聯結。第一法聆聽與關注:認清情緒。第二法經歷分享:安撫情緒。 第三章,教會孩子自我控制,整合上下腦。代表本能的下腦與代表思辨的上腦的聯結。這兩章節讓我看到控制情緒的重要性以及自控能力的培養。 第四章,給孩子建立完整的心理拼圖,整合記憶,幫助孩子處理過去的痛苦回憶。通常情況下,我們面對痛苦的回憶的時候,第一反應,就是想到忘記。讀后感其實,當孩子受過去負面經歷的影響而感到痛苦時,他需要的不是忘記過去,而是以完整,連貫的方式重現那段經歷,并記住最重要和最有價值的體驗。 第五章,讓孩子更具有專注力,整合自我。培養孩子,反思自己心理狀態的能力。對于里面提到的第七感指看清你自己的心靈,也看清別人的心靈(洞察+共情),提及第七感培養專注力,感到新鮮又困惑。它包括倆方面:第1個方面,了解我們自己的心靈。在這個層面中,關鍵的概念是個體的洞察。第2個方面,發展了解并聯結他人心理的能力,這種聯結取決于共情能力,取決于識別另一個人的感受,欲望和觀點的能力。 第六章,培養孩子的人際技巧,整合自我與他人。與他人聯結,從中獲得幸福、成就。使用第11法親子互動第12法共情力:站在他人視角看待這個世界。至于怎樣平衡保持獨特的自我以及良好的人際關系,我努力體會并想在此章節中尋求答案,收獲甚微。 讀后幾點總結:第一復述能力自控能力一直在做,希保持,可受益一生。第二情緒控制,我們一家人都需加強練習。第三進步空間巨大的點:更好地整合,更好地認識大腦。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