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張展》讀后感800字!
亮點:拋開作者本身的敘述,張展給作者的信是書中的highlight部分。情節跌宕,有戲劇性而毫不夸張。張展的比1984還要僵化可怕的家庭氛圍,月月、黑臉少年、斯琴等人賦予他的藝術啟迪、他們幾人的選擇和選擇指向的歸宿,讓人能感覺到命運的齒輪就在你臉上嚙過的緊迫感。抒情的語言非常細膩有特色,讓人驚訝進而驚艷,張展的心靈從小就被摧殘,他怎么還能保留那樣敏銳的一顆心,去精準地從洶涌的苦難中提取一縷藝術的馥郁。而且他不認為“痛苦是因為上帝想塑造你”,他從最開始就“不接受麻醉”,不會自我感動地神化自己,“如果拿正常快樂的人生交換,他永遠選擇前者”。張展坦誠、堅韌的性格太討喜也太讓人心疼了。
不喜歡的地方:1.完全無法理解作者尋找張展的動機:起初是為了替自己的兒子道歉,又發現了張展身上可供挖掘的寫作點想多多了解,隨著作者發現她的丈夫兒子竟然都曾和張展有過接觸,她覺得這是一種..緣分?似乎又是在為了純粹的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在尋找張展..前半段作者自述部分語言平實,情節更是無聊拖沓,最令人無語的是,讓人深深感覺作者尋找的動機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或許那只是作家創作欲的體現,對一個不平常的事物本能地關注、跟進、刨根問底,但作為旁觀者,我深深地覺得作者僅憑“張展昔年好友母親”這一單薄的身份,無權主動要求張展為她揭開傷疤并向她傾訴陳情。讓人覺得整本書的動機十分單薄且對張展具有傷害性。
2張展自己的某些心理感受讓我覺得無法共情。比如他母親匯去了他父親墜機身亡后所得的補貼款,他收到匯款短信,登時在飯館嘔吐。。我是不太懂。。難道一分錢也不賠償,他才會覺得更開心?金錢是他作為受害人子女應得的賠償,并不是說他拿了這筆錢就是在消費父親的尸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