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
|
|||||
《身份的焦慮》讀后感心得體會 | |||||
作者:佚名 童話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7/17 ![]() |
|||||
《身份的焦慮》讀后感心得體會: 解惑的一本書。幾年前我就買到了紙質版本,磕磕巴巴看了個開頭。幾年之后疑惑依然存在,這本書重新讀起來便也是合時宜的。阿蘭德波頓是英國作家,畢業于劍橋大學,他的文章介于哲學與散文之間,既講究學術性(從他引經據典進行論證的模式可以看出)又不失幽默風趣,讀起來不費勁。 這本書內容緊扣題目,似乎為了節省讀者從文字中總結的精力,他將作品分為兩大部分: 焦慮起因——渴求身份,勢力傾向,過度期望,精英崇拜,制約因素; 解決部分——哲學,藝術,政治,基督教,波西米亞。 在第一部分“焦慮起因”中,他提出人類在對于自我價值的判斷上存在不確定性,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別人的看法。從歷史與現在的對比中,他提出在過去等級制度森嚴的社會里,個體無法改變自己的身份,這種制度雖極端不公,但底層卻也因此不會將自己與他人的成就進行比較,也不會感到自己缺乏社會身份“也沒有如今底層人們那種強烈的一無所有和一無是處的焦慮”。 自尊=實際的成就/對自己的期待 西方社會風氣在于鼓勵人們追求更多。民主的社會以及大眾傳媒的發展助長了人們對于自我期望過高的事實。“我們所期待的遠超我們祖先的想象,但我們付出的代價則是永遠都揮之不去的焦慮——我們永遠都不能安于現狀,永遠都有尚未企及的夢想。” 古代的故事里,窮人被認為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富人不值得尊敬,世間的地位不代表任何道德意義。但是隨著社會物質的發展,富人成為經濟學里的英雄,他們的欲望和貪求恰恰促進了社會的利益。再往后,則人們開始認為社會等級反應了社會成員的自身素質。 “貧窮本身就是一種痛苦,而在精英崇拜的社會里,貧窮更是一種羞辱。” 第二部分“解決部分”中,作者將目光對準了五個方向。 哲學讓人觀照自我,而非過度關注他人的看法。哲學家們在獨立的研究中提出“我們應該遵循自己內心的良知,而不是遵循來自外部的贊揚或譴責。讀后感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我們在一個隨機形成的人群中看起來是什么形象,而在于我們自己知道是什么形象。”藝術則往往對等級制度提出質疑,用道德標準來衡量人物而非地位。悲劇引導人們探索失敗的根源,也因此使得人們更容易理解和原諒他人。而漫畫等幽默藝術則“努力揭示一些對身份的焦慮,進而對此進行控制”。 對于政治的探究重在明晰對意識形態的理解,“通過對意識形態進行分析,使它喪失理所應當的合理性,進而使它喪失其影響力——從而在面對意識形態時,我們不再迷惑不解和沮喪不堪”。 基督教一方面指引人們重視道德,另一方面也讓人認識自身渺小,痛苦往往與抱負宏大密不可分,而一旦認識自身微不足道,那么心情便可獲得寧靜。 波西米亞則是另外一種以惹惱資產階級為特點的追求精神第一的生活方式。 “生活就是用一種焦慮代替另一種焦慮,用一種欲望代替另一種欲望的過程——這樣說,并非要我們永遠都不要去努力克服焦慮,或不要努力去滿足某種欲望,而是要求我們在努力追求的過程中要明白一個道理:我們的任何一個目標向我們提供的一勞永逸的保證,按照目標本身的意思,是不可能實現的。” 最后,作者非常善良、溫和地勸誡大眾,即便身份的焦慮確會存在,這一點取決于我們對于身份的固有需求,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生活有多種選擇,不必認為世界上只有唯一的方式才能證明成功。 |
|||||
童話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