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下的花環》讀后感1000字:
這是一部表現和平時期局部戰爭的小說,由原三連的指導員趙蒙生口述而寫成的,以戰爭作為背景,是一部在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的悲劇,但它在壯麗的悲劇中,熱情謳歌了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飽含著對解放軍戰士無私奉獻的贊美和歌頌。掩卷回味,我好像也到了那硝煙彌漫的戰場上,透過那濃濃的戰火,看到了一個個最可愛的英雄,他們是那樣的光彩高大。連長梁三喜無私奉獻,舍命為人;副連長靳開來豪爽大度,身先士卒;戰士薛凱華胸懷大志,才華過人;軍長“雷神爺”嫉惡如仇,一身正氣;愛開小差的趙蒙生經歷了戰場中血與火的洗禮,最終為戰爭的勝利立下了大功……他們以強烈的情感沖擊力震撼人心,引人思考。
連長梁三喜,他是文章中悲劇的一個典型代表,他的形象中滲透著農民的簡樸和無奈,在那樣一個環境中,他以身作則勤儉節約,并不為他人所動,無私無畏,在自己生命的盡頭,還記得自己所欠的債,并叮囑自己的家人無論如何也要幫自己還上。當我看到梁三喜的那封遺書時不禁濕了眼眶,遺書中說:“秀,我除了給你留下一張賬單外,沒有任何遺產給你。幾身軍裝,摸爬滾打全破舊了,唯有一件新大衣……我們的國家不富裕,我們應該多想想國家的難處!”唐代詩人杜甫有詩說“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可這封家書,又何止萬金?
自衛反擊戰打響時,戰士們義無反顧的上戰場。艱苦的環境里,戰士們干渴難耐,豪爽大度的副連長靳開來,為了全連戰士的生死身先士卒,到甘蔗地里去取水而被炸死,也許很多人的想法和那些連部的長官一樣,認為他死的不值,甚至是違反了八大紀律,可是,如果沒有那生命之水,又怎會有戰士們的生還?又怎會有后面戰爭的勝利?這樣的人卻連一個勛章都沒有,真的讓人有點不甘心;炮手“小北京”因為一發臭彈誤了戰機,被敵人的手槍擊中而犧牲;通信員金小柱被炸斷了雙腿,梁三喜為掩護戰友趙蒙生中了敵人的冷彈倒在了山坡上,憤怒的趙蒙生抱起炸藥包沖進敵人山洞,為贏得勝利立了功……
戰斗結束了,高山下的烈士陵地里堆起了一些新的墳頭,在花環的掩映下,是那樣的莊嚴肅穆。
歲月悠悠,歷史的長河奔騰不息,昨天,歷史中的英雄可歌可泣,永垂不朽;今天,和平年代里,也有無數的英雄為國獻身,他們用自己的血淚和身軀,推起中華民族的根基。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正是無數烈士乃至更多中華民族兒女用鮮血和汗水換來的嗎?這無數的英雄事跡給我們鼓舞,給我們力量,教我們奮發,催我們奮進。戰爭是殘酷的,和平是美好的,我們每個人都應珍惜今天的美好和平生活,時刻牢記習主席的話,不僅要用友誼的紐帶把各國人民聯結起來,讓戰爭沒有存在的土壤,更要富國強兵,能戰方能止戰,保衛我們偉大的祖國,保衛全人類來之不易的美好和平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