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盡天明終有時——《子夜》讀后感1500字:
《子夜》里有一句話這樣寫道:“天亮之前有一個時候是非常暗的,星也沒有,月亮也沒有。”往往最難以忍受的,不是漫漫長夜,而是這種微露朝意卻依舊遙遙無期的子夜。
與《子夜》的邂逅是一次很偶然的機會。那天午后,我沿著街道獨自漫步,看著車輛來回穿梭,路人行色匆匆,不知不覺間來到了一家舊書店。這家店位于四方井的一條小巷子里,巷口很小,勉強可容兩個人同時通過,若不留心,很容易的就會錯過去。沿巷口往里走20米左右,就是書店,門口既沒有醒目的招牌,店內光線也略顯昏暗,要不是門口掛著“老舊書店”的字牌,簡直就和普通的住房沒有什么兩樣。除了各式書架,店內再沒有什么“像樣”的裝飾,幸而書卻擺放得頗有條理。閑暇時,我很喜歡來這里,因為物美價廉的書籍,更因為這幽靜安寧的氛圍。我如往常一樣在書海里探索,期望能夠挖掘出一兩顆“失落的珍珠”。這時,一本暗紅色的書吸引了我的目光,它靜靜的排在書架上,獨特的封皮顏色和質感同旁邊的“小伙伴”形成鮮明的對比,磨破的書角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封面上依稀可辨燙金的“子夜”二字似乎向我訴說它的不凡。
《子夜》原名《夕陽》,是著名作家茅盾先生的一部長篇小說。全書共十九章,主要描述了1930年春末夏初,發生在當時中國政治、經濟中心——上海的故事,故事大致可說是從縱、橫兩個方面展開:縱向以主人公吳蓀甫發展民族工業為主線,寫他如何在與趙伯韜的斗爭、雙橋鎮暴動、絲廠女工罷工“三條火線”中搏斗,最后在“四面楚歌”中以徹底破產而告終;橫向則牽連著千頭萬緒,遠至帝國主義勢力在華的矛盾和中國新軍閥的混戰,近至各色人物在“十里洋場”的活動。內容縱橫交錯,遠近相連,涉及到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小說圍繞買辦金融資本家,反動的工業資本家,革命運動者及工人群眾三個群體,通過塑造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本家典型形象,提出了民族資產階級、民族資本家到底有沒有發展空間這一問題。
小說的主人公吳蓀甫是一個具有硬干的氣魄、冒險的精神和雄厚實力的企業家。這位曾游歷歐美的有魄力、有手腕的企業家,想用自己的鐵腕和意志發展民族工業,被稱為“二十世紀機械工業時代的英雄騎士和‘王子’”。在家鄉,他企圖以電廠為基礎建立“雙橋王國”。但雙橋鎮不是“英雄用武”的地方,讀后感·他的目的是“發展企業,增加煙囪的數目,擴大銷售的市場”。他聯絡組成益中公司,鯨吞小廠,希望進一步振興民族工業。他用一只眼睛看著工業,另一只眼睛看著政治。他有一種美好的希望:“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的!”但他生不逢時,雙橋鎮的農民起義使他在家鄉的產業損失慘重;苦心經營的絲廠罷工潮不斷;處心積慮吞并的小廠產品滯銷;公債市場上飽受買辦金融資本家趙伯韜的打壓;關鍵時刻杜竹齋的背叛成為壓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終于一敗涂地,幾乎自盡。
初讀《子夜》,總覺茫茫然不知其所云,直到讀了第二遍,才稍稍有些眉目。一方面是其中用了大量的專用名詞,顯得對一般讀者不太友好;另一方面也因為作者的身體原因,寫作意圖未能完全實現,作者在“新”的后記里笑稱是“半肢癱瘓”。讀完全書,令人不禁感慨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學底蘊。書中主人公有一句話給我的印象極為深刻,當一再遇到挫折想要放棄時,他對自己說:“不!我還是要干下去的!中國民族工業就只剩下屈指可數的幾項了!絲業關系中國民族的前提猶大!——只要國家像個國家,政府像個政府,中國工業一定有希望的!”這種不妥協不放棄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同書中的主人公相比,我們所處的時代簡直猶如天堂一般。國家建設如火如荼,行業發展穩中有進,給我們的成長成才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和土壤。在成長和奮斗過程中,遇到重重困難、種種壓力,本是人之常情,就算真的“子夜”來臨,也要相信總有夜盡天明的時候,把自己的夢想同中國夢、行業發展目標結合起來,正確對待一時的成敗得失,處優不養尊,受挫不志短,用心血和生命譜寫自己精彩的人生,方能不錯失這大好新時代,不辜負這一身好皮囊。作者:羅文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