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尼拔的故事公元前6世紀末,在非洲北部(現在的突尼斯)一帶出現了一個富強的奴隸制國家——迦太基。迦太基出了一名著名的軍事統帥——漢尼拔。漢尼拔是世界古代史上杰出的軍事家、戰略家、謀略家。其高超的軍事謀略水平,堪與愷撒、蘇沃洛夫和拿破侖等人相媲美,在世界軍事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漢尼拔生于公元前247年,時值第一次布匿戰爭(公元前264年—公元前241年)期間。他的父親哈米爾卡˙巴卡為交戰雙方中迦太基的軍事統帥。由于在戰爭中戰敗求和,哈米爾卡深感恥辱,并決心與羅馬終身為敵。在他的率領下,迦太基人決心在伊比利斯半島拓展勢力,并利用這里作為進攻羅馬的復仇之戰的跳板。至公元228年他逝世時為止,他已經成功地征服了當地許多部落,并建立起一支忠于自己的六萬八千人的部隊。哈米爾卡的女婿美男子哈斯德魯巴爾繼承和拓展了他的事業。公元前221年哈斯德魯巴爾遇刺身亡。在全軍的推舉下,年僅27歲的漢尼拔成為新的領袖。
漢尼拔生活簡樸,與士兵同甘共苦;戰時,他身先士卒,深受士兵的擁戴。有人曾這樣描寫他:“沒有一種勞苦可以使他的身體疲乏或精神頹喪?崾钜埠,嚴寒也好,他一樣受得了。無論在騎兵還是步兵里,他總是把其他人遠遠地拋在后面,第一個投入戰斗,交戰之后,最后一個退出戰場!彼笓]作戰,善于先謀后戰,先以誘餌使敵上鉤,再對敵實施出其不意的攻擊。他尤其喜歡使用騎兵突然攻擊敵人的翼側和后方,使敵人措手不及,被動挨打,而自己牢牢掌握戰場的主動權,大量殲滅敵人。
漢尼拔上任后,就積極準備對羅馬的戰爭。他不僅擬訂了古代戰爭史上少有的周密而詳盡的作戰計劃,還暗中派了許多秘密使者,去爭取那些對羅馬心懷不滿的希臘城邦站在自己的一邊。漢尼拔完成一系列對羅馬人作戰的準備之后,決定迫使羅馬人首先向迦太基宣戰。為達此目的,他首先進攻羅馬的西班牙同盟者——富足的薩貢姆城。薩貢姆城遭到突然襲擊后,急忙派使者前往羅馬求援。羅馬元老院向漢尼拔發出警告,漢尼拔反而責備羅馬干涉薩貢姆內政。公元前218年,羅馬向迦太基宣戰。第二次布匿戰爭正式開始。
公元前216年8月,漢尼拔在意大利東南沿海的坎尼地區,以步兵4萬余人,騎兵約1萬人與羅馬執政官伊米里亞斯統帥的步兵約8萬人、騎兵約7千人作戰。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漢尼拔決定以智謀取勝,他的具體部署是:步兵位于中央,構成一個半月形陣勢。在半月形的兩翼,配置步兵的主力部隊,以便從兩翼夾擊敵人。在半月形中間突出部,以一部兵力占領寬大正面,并有意把兵力較弱的中間突出部暴露給敵人,誘使敵軍對正面中央實施突破。并令500名士兵,手持劍、矛和盾等武器,身藏匕首,準備必要時詐降,混入敵軍內部,打亂其部署。在步兵半月形陣勢的兩側,配置騎兵,保護步兵兩翼的安全,防止羅馬軍隊從兩翼實施攻擊。與此同時,準備利用自己的騎兵優勢,主動出擊,從兩翼包抄敵人,斷敵后路,從敵軍背后實施攻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當時當地每天中午常有強盡東南風的特點,漢尼拔布陣時特意選擇了一個面西背東的方向。這一選擇的巨大作用直至戰斗打起來以后才為人們所認識。
8月2日上午雙方在坎尼激戰。迦太基步兵對羅馬步兵進行一定的抗擊后,漢尼拔即令預先準備好的500名士兵向羅馬方向逃跑,交出自己的劍和矛,假裝投降。羅馬軍把這些投降兵置于陣后并未嚴加看管,仍集中兵力繼續猛攻漢尼拔步兵陣地的中央突出部。在羅馬軍步兵的強攻下,位于半月形突出部的漢尼拔步兵逐漸后退,使半月形陣勢由凸部向敵變成了凹部向敵,從而對羅馬軍形成了一個口袋形的陣勢。漢尼拔見敵人已中圈套,便命令兩翼的步兵主力同時夾擊羅馬軍。羅馬軍遭此不意攻擊,陣勢頓時大亂。當戰至中午時分,東南風大作,大大增加了迦太軍殺傷效果。持續的狂風把風沙塵土刮向羅馬軍隊,致使其不能準確使用手中武器,又難于躲避對方投射過來的矛、箭和石頭,傷亡慘重。此時此刻,500名詐降的迦太基士兵從身上摸出暗藏的匕首,首先刺死當面的敵人,然后從死者身上拿過武器,在敵軍內部橫沖直撞,四處沖殺。與此同時,漢尼拔的騎兵也從敵軍背后沖殺過來,羅馬軍深深陷進漢尼拔預設的口袋,內外受擊。戰至天黑,羅馬軍被殲6萬余人,被俘約1萬人,只有1萬多人逃走。親臨前線指揮的羅馬執政官伊米里亞斯陣亡,此外戰死的還有80名元老院議員。全羅馬17歲以上的男子有1/5在這場和漢尼拔的戰爭中喪生。而漢尼拔的軍隊傷亡僅8000人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