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站首頁 | 睡前故事 | 童話故事 | 校園故事 | 勵志故事 | 民間故事 | 成語故事 | 笑話故事 | 經典故事 | | ||
|
||
|
|||||
讀后感我們為什么工作? | |||||
作者:佚名 校園故事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23/7/7 | |||||
讀后感我們為什么工作?我們為什么工作?工作到底有什么意義?我們又如何面對日復一日枯燥的工作?只要是正常的社會人,都不能回避這些問題。而諸如以上,我們可能少有思考,并非我們沒有這方面的憂慮和煩惱。更多的情況是,很多人認為工作除了得到薪水和假期,本來枯燥而又乏味,這難道還有什么疑問嗎?我們覺得工作如此辛苦卻又不得不這樣,只好“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這樣的想法和做法并不鮮見。我的朋友,你是否秉持這樣的觀點呢?但是,我們就此甘心嗎?難道我們就這樣勞碌一生而一無所獲,僅僅為了生存而工作嗎?那么,有沒有更好的方法,使我們在工作中找到價值,成就自我呢?我們究竟該如何做?稻盛和夫先生的《干法》一書深深觸動了我。盡管一直以來,自以為工作態度還算端正,也能踏實踐行職責,但也從未如此之深地理解到工作的價值和意義。 稻盛和夫是目前唯一在世的日本“四大經營之圣”之一。年輕時是一名科學家,27歲時開始創業,赤手空拳在40年間創建了京瓷和KDDI兩家世界500強企業。65歲退休后,全副精力投入到“盛和塾”和“京都獎”等公益活動中。2010年2月,早已功成名就,歸隱養老的稻盛和夫先生,在日本政府的再三懇請下,以78歲高齡毅然出任重建的日本航空公司董事長。僅一年時間就讓日航起死回生,并創造了日航60年來的最高利潤,這個利潤還是當年全世界727家航空企業的最高利潤。這個神話般的人物,不僅是日本企業界的王者,還是一位知行合一的哲學家。科學家、企業家、哲學家,稻盛和夫一身而三任,這在人類歷史上是空前的,在當今世界也是唯一的。 這本書之前朋友就曾介紹于我。后來,在單位工會所辦的讀書卡中,恰好有一語音書籍名為《稻盛和夫給年輕人們的工作秘笈》,我便抽空聽了一回。一下被書中內容所吸引,所觸動,因而立刻購得《干法》一書認真閱讀,并將此書介紹給同事與朋友,分享稻盛和夫先生的思想碩果。書中,這位有著舉世矚目成就的老者,用最為平實的語言娓娓道來,用他的親身經歷一一告訴我們,我們為什么工作,工作的價值和意義到底何在,如何通過工作磨煉靈魂和心志,進而找到人生的致勝之道。稻盛和夫先生的真知灼見,句句珠璣,如洪鐘大呂,振聾發聵,令人耳目一新。 這個問題有什么意義?我們不工作,吃什么,喝什么?工作不就是以生存為目的嗎?如果一時這樣認為,也許沒什么,但若一直抱有這樣的成見,也許一生只能勞碌奔命,成為生活的奴隸。“工作是苦役”這樣的觀念來自基督教,《圣經》中表述尤為清晰。亞當和夏娃因為偷吃了上帝禁食的果實,被趕出伊甸園,為了得到食物,不得不懷著痛苦的心情日日勞作,否則就不能得到食物。這個故事中,勞動明顯有著負面的寓意,這是西方文化中對待勞動的基本觀念。而在東方文化中,我們的祖先很早就告誡我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就是說人類應當效法天地,拼搏進取,勤勞勇敢,生生不息。自古以來,我們中國人深知“天道酬勤”的道理,勤勞就是美德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而中國人的勤勞在全世界也是出了名的,因而才會造就這個偉大的民族。我們之所以在百年恥辱之后迅速崛起,不能不說是中國人勤勞的特質使之然。勞動光榮的價值觀原本就是我們的文化基因,而好逸惡勞之輩多是受了西方享樂主義觀念的影響。 正確認知工作的意義事關重大。稻盛和夫先生告訴我們: 為了獲得生活的食糧,是工作的重要理由之一,這沒有錯。然而,我們拼命工作,難道僅僅為了吃飯這一個目的嗎? 人工作的目的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心志—這是我的觀點。提升心志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有的僧人經歷長期嚴格的修行,也未必能夠做到。但是,在工作中卻隱藏著可以達到這個目的的巨大力量。工作的意義正在于此。 一心一意地投身于工作,聚精會神,孜孜不倦,精益求精,這本身就是磨煉人格的修行,這樣做就能磨煉我們的心志,促進我們的成長。而通過這種心志的提升,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價值也能隨之提升。 只有通過長時間不懈的工作,磨礪了心志,才會具備厚重的人格,在生活中沉穩而不搖擺。每次與這樣的人接觸,就能引起我的重新思考,思索工作這一行為的神圣性。 稻盛和夫先生告誡年輕人。他說,有時你們或許會感到疑惑:“工作到底是為了什么?”每當此時,希望你們記住下面這句話:“工作能夠鍛煉人性、磨礪心志,工作是人生最尊貴、最重要、最有價值的行為。” 《傳習錄》中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與弟子的一段對話。弟子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的確,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王陽明認為,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 南懷瑾先生也曾在一篇短文中說,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廟里,不能脫離社會,不能脫離現實。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煮飯、洗碗、做家務,也是一種修行。修行,總會讓人想到偏安一隅的山林隱士,幕天席地、禪坐、行腳,苦苦思考宇宙中生死的意義。然而修行的定義絕非如此狹隘。在生活中修行,不知要比那些“躲起來”獨善其身的人勇敢多少倍,平衡工作與家庭、壓力與健康……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尋求平衡,反而更能讓我們看清生活的本貌。 中國人有句老話,叫“人在衙門好修行”,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工作占據了我們大多數人一生中最長和最美好的時光,如果我們不能正確對待,那將是非常糟糕的境況,而最可怕的是我們深陷于此卻不自知,在思想和觀念的泥潭中跋涉卻找不到出路。我常常遇到與我年齡相仿的朋友,甚至比我年輕的同志,每念常以工作為苦差,休班懼怕上班,上班盼著下班,休假就是為了游玩,閑聊時則期望早日退休,讀后感.盡快過上天天旅游,日日歡暢的中、老年生活。若以冷靜和客觀的態度看待,這樣的想法無疑是刻舟求劍,緣木求魚,既不現實,也不積極。整日里以等待著休息或是退休,消極的心態使人萎靡不振,度日如年。正所謂:“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如此徒然度過半生,畢竟不是我們所求。但若能把工作當成人生修行的道場,心態將為之轉變。不回避,不逃避,迎面而去,反而會有一種積極的心境,督促自身贏取機會,在困難中砥礪前行,歷練心志,成就人生。 我常以做飯為例證。一是在家庭生活中,一日三餐必不可少,二是準備飯餐程序繁雜,不勝其煩,以上均與工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如果單從過程來看,做飯必經買菜、擇菜、洗菜、加工、食用、刷鍋、洗碗等程序,道道工序,缺一不可,不但繁瑣而且無聊,更何況每日必做。但這是從事的角度看待,倘若從人的角度來看,一日三餐卻是家庭和睦,共享天倫的必要條件,繁雜單調的日常小事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認知不同,心態就不同;心態不同,行為就不同;行為不同,結果就不同,所謂“相由心生,境隨心轉”既是此理。把簡單的事情做出意義,把重復的事情做出境界,用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百事,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做事的道理。 有位心理學家說:“沒有一個人是住在客觀的世界里,我們都居住在一個各自賦予其意義的主觀的世界。”人是被觀念左右的動物,因此改變認知十分重要。 我在《得到》APP中聽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一位腦神經外科醫生的親身經歷,故事結局令人驚嘆。這位外科醫生曾遇到很多病例,其中有個病例是一位一歲左右就失明的盲人,而這位盲人遇到這個醫生時,已經五十多歲了。他這輩子都是這樣度過,并無不適。他早已適應了依靠觸覺和聽覺的生活方式。然而,這位醫生給他檢查了一下,發現他的眼睛各方面功能都很好,只是一個小問題才導致失明,一個簡單的小手術就能讓他恢復視力。后來他聽從了醫生的安排,手術很成功,盲人果然復明了,但是結果卻讓所有人大跌眼鏡。他能“看到”,卻無法“看見”。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說,外部世界的各種色彩都能夠進入他的眼睛,他卻無法辨認出任何東西。正常人看世界,大腦懂得如何去把這些混雜、交織在一起的光線和色彩整理出秩序,區分出前景和背景,于是我們就能辯認出來外部世界的各種東西,因此我們可以“看見”。但是,這位復明的盲人眼中的一切,卻是混雜在一起的各種雜亂無章的色彩和線條而已,他從小沒有受過這樣的訓練,無法把這些內容進行有效的整合,當然無法從中感受到任何秩序、任何意義,他的大腦也不知道如何整理。所以,他的確能“看到”,卻無法“看見”。有人把他領到一個車床前,告訴他這是一個車床,可他難以相信。直到他閉上眼睛,用了好幾分鐘把整個車床整個摸了一遍,再退回來,才說,“嗯,這回我能看見車床了。”因為他摸了一遍之后,依靠之前的訓練有素的認知經驗,大腦就可以把各種觸覺整合出一個完整的形狀。也就是說,他有了一張藍圖,再用這個藍圖對應各種色彩和光線,才能夠理解這些視覺刺激,才能“看見”。 故事的結局雖然有點尷尬,卻是一個真實的案例。在這個故事里,蘊含著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我們認知自我,認識世界,從呱呱墜地到自立為人,充分建立起自我意識,是和自身所處的環境,所受的教育,所遇的經歷,所持的觀念有著巨大的關系。我們常常以為在做“正確”的事,不過是否“正確”卻并不見得。就像這個盲人一樣,如果我們的認知存在問題,即便是五彩繽紛的世界,我們只能“看到”,卻無法“看見”。 要知道,真正可以獨立思考的人并不多見。實際更多的人,喜歡人云亦云,不求甚解,不加判斷,不加思索地接受一些思想和觀念,就會在工作中、生活中陷入迷茫和無知。不能明辨是非,不能秉持正念,更不能正確的認識世界,認知自我,正所謂“行成于思毀于隨,業精于勤荒于嬉。”更談不上反求諸己,慎獨慎行,修煉自我,成就人生了。甚至可能因為錯誤的認知,黑白不分,行為顛倒,進入昏暗迷茫的自我迷失中。因此,迷途知返,誠心正意,三思而行,秉持正念是人生重大的問題。 有人也許說,你這些都是大道理,中聽不中用。更何況像稻盛和夫那樣的人,全世界又有幾個呢?我就是一個普普通通,平凡簡單的人。其實,這樣的說法真是屢見不鮮,我曾經也常以這樣的理由開脫自己。人的惰性大概是與生俱來的,無時不刻讓我們懈怠和墮落,很多人陷于“站著不如坐著,坐著不如躺著”的人生困境中,時常為自己找這樣的臺階下。如若時時如此,天天如此,時間久了,一路順坡下來,人生就是在走下坡路。以至于半生之后,總覺懷才不遇,遇人不淑,進而怨天尤人,憤恨社會。可是,捫心自問,誰又能救得你這顆脆弱的心呢?最近,網上流行一個詞:“積極廢人”,形容一種人。指那些很愛給自己立Flag,但是永遠做不到的人,這類人心態上積極向上,行動上卻宛如廢物,他們往往會在間歇性享樂后恐慌,時常為自己的懶惰自責。我們是不是這樣的“積極廢人”呢?值得反省和自查。 稻盛和夫先生年輕的時候,也和我們一樣年輕氣盛。雖然靠了恩師介紹進了一家公司,卻把介紹人的恩義拋在一邊,盡管自己也未曾對公司做出任何貢獻,但牢騷怪話卻比別人還多。這家公司經營狀況堪憂,職員紛紛離職。稻盛和夫也和同學一同報考自衛隊干部候補生學校,并一同考中。但是,家里不肯給他寄戶口簿復印件。因為他的哥哥聽聞后十分生氣:“家里節衣縮食把你送進大學,多虧老師介紹才能進入京都的公司,結果你不到半年就要辭職。真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家伙!”。 最后,只剩稻盛和夫一人留在了這家破敗的公司。在這種境況下,稻盛和夫的人生被逼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他反而清醒。在當前找不到一個必須辭職的充分理由之前,決定先埋頭工作。 他不再發牢騷,不再說怪話。把所有的心思集中到當前的工作中,聚精會神,全力以赴。用他自己的話說:“從此以后,我工作的認真程度,真的可以用‘極度’二字來形容。” 在這家公司里,他的任務是研究最尖端的新型陶瓷材料。他把鍋碗瓢盆都搬進了實驗室,睡在那里,晝夜不分,一日三餐也顧不上吃,全身心地投入了研究工作。在這種專心之下,稻盛和夫一次次取得出色的科研成果,成為無機化學領域嶄露頭角的新星。與此同時,進公司以后要辭職的念頭以及“自己的人生將會怎樣”之類的迷惑和煩惱,都奇跡般地消失了。不僅如此,還產生了“工作太有意思了,太有趣了,簡直不能形容”這樣的感覺。這時,辛苦已不再辛苦,稻盛和夫更加努力地工作,周圍的人也越來越高的評價他。 萬類霜天競自由,自然界有其不變的法則,人類也是這樣。我們全身心的投入一項活動時,往往會產生“心流”體驗。“心流”是指人在完成具有挑戰性目標時全身心投入,達到忘我境界時的心靈體驗。例如在運動或是游戲中,人們全情投入,玩得忘乎所以,往往會產生“心流”。一些對工作超級投入的人,也能在此過程中產生“心流”,從而取得創造性的靈感。日復一日,長期累積,就會在事業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心流”體驗是積極的,也是愉快地,是上帝預設給人類的獎勵機制。我們只要全身心的投入某項工作或者活動,就能體驗到這種愉快的感覺。 極度的投入,忘我地工作中,常有靈光乍現的感覺,難題也就此破解,內心充滿喜悅,這是積極行為帶來的效果。機會不會留給懶惰的人,守株待兔者怎么會有收獲呢?盡管我們都明白這樣的道理,但真正踐行還需要執著的信念和堅強的毅力,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勇敢前行。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天資有別、性格殊異,境遇也會大不相同。有的人銜著金勺子出世,有的人卻出身貧寒;有的人天資聰明,有的人卻冥頑愚鈍。但這些大相徑庭的遭遇,并不妨礙人們為了追求夢想而努力奮斗。只不過每個人都有自己能力的地板和頂棚,好比有人生來就在三樓,而我們可能出生在地下室。現實可能限定我們一生所能達到的高度,但是,只要我們奮力奔跑、跳躍,就有機會改變自身所在的層級,甚至實現逆襲,這就是不斷觸碰人生限定的天花板,成就那個最好的自己。 被非洲人民尊稱為“南非國父”的曼德拉先生,一生致力于南非的和平統一事業,在長達50年的革命生涯中,獲得一百多個獎項,包括諾貝爾和平獎,他是南非種族隔離歷史的終結者,2004年當選最偉大的南非人。 這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在1964年6月12日,被南非當局判處終身監禁,關在了與世隔絕的羅本島。當時,羅本島上關押著1000多名政治犯,大牢房每間關押60個男性黑人,重犯須單獨關押,曼德拉被獨自關押在B區5號。這所監室幾乎不能算個房間,只是一個所有縫隙都被抹平的水泥匣子。無法想象身高1.83米的曼德拉,怎樣在這只有4平米多一點的逼仄空間里,日復一日輾轉騰挪,度過了整整18年,共6000多天。 18年,放在任何人身上,人生所有的美好都將蕩然無存。但是,曼德拉沒有屈服,每天清晨5點半,羅本島上響起震耳欲聾的大鐘,把犯人從睡夢中驚醒。曼德拉起床后,馬上開始體育鍛煉。他給自己制定的計劃是,每個星期一到星期四早上,在牢房原地跑步45分鐘,并做100個俯臥撐、200個仰臥起坐、50個下蹲。曼德拉成功地把羅本島變成了他的大學,把自己從一個憤怒的領導者變成了深思熟慮的沉靜學者。他在監獄中寫下長達500頁的書稿,名為《通向自由的漫漫之路》,被獄友帶到了英國倫敦出版,震驚了世界。曼德拉在飽受白人欺凌、戰友被謀殺、妻離子散,自己又身陷牢獄之災后,反而用18年的監獄生活錘煉了品格,他的生命由此浴火重生,煥然一新。 當我在《非洲三萬里》(畢淑敏著)一書中,讀到這段驚心動魄的故事時,不禁為這位偉大人物堅強不屈的精神所震撼。我們在工作、生活中,常常遇到一點困難便垂頭喪氣,一蹶不振。其實,困難才是人生最為寶貴的財富,我們不僅不應感到沮喪,還應心存感恩。因為困難正是人生路上一座座高山,一條條大河,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只有不畏艱險,跋山涉水的勇者,才會看到更好的人生風景。 沒有人是天生的贏家。很多人看過《阿甘正傳》,那個智商不足70的阿甘,一路跑來成就了輝煌的事業,成為經典的勵志偶像。也有像蜀漢懷帝劉嬋之輩,即使出生在帝王世家,還有諸葛孔明的輔佐,也坐不穩皇帝的寶座,留下個“樂不思蜀”的段子,讓世人恥笑。那么,人生有沒有可以遵循的法則呢?稻盛和夫先生告訴我們,他的工作觀和人生觀可以用一個方程式來表達,那就是: 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稻盛和夫先生用自己一生的經歷闡釋了這個公式蘊含的重大意義,他說: 這個方程式由“能力”、“熱情”、“思維方式”三個要素組成。所謂“能力”,就是指智能、運動神經或者健康等等,這是由父母或上天授予的。帶著優秀的資質來到這世上,在漫長的人生中,這是最初被授予的一筆重要財富。但是,由于它是先天的,所以不涉及每個人的意志和責任。這種可稱為天賦之才的“能力”,如果用分數來表示,就因人而異,從“0分”到“100分”。 要在這個“能力”之上再乘以“熱情”這個要素。“熱情”又可稱為“努力”。從缺乏干勁、霸氣、朝氣,懶散潦倒的人,到對人生和工作充滿火焰般熱情拼命工作的人,這中間也有個人的差別,也從“0分”到“100分”。 不過,這個“熱情”可以由自己的意志決定。我把這個“熱情”發揮到極致,持續做出了無限度的、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從創建京瓷到今天為止,我從“付出加倍于人的努力,至少能達到一般人的水準吧”這一想法出發,全身心投入,不分晝夜地工作。 我把這個“能力”和“熱情”的乘積用分數來表示。比如某人很健康,頭腦聰明,“能力”打90分。但他因為有能力而過分自信,不肯認真努力,“熱情”只夠30分,那么,“90分的能力”乘以“30分的努力”,結果是2700分。另一個人認為自己的能力至多只比平均值略高,只能打60分,但因為缺乏能力所以必須格外努力,因此熱情燃燒、拼命努力。他的“熱情”可打90分,那么“60分的能力”乘以“90分的努力”,結果就是5400分。 這就是說,同剛才那位有才能的人物相比,分數高出一倍。所以,即使能力很平凡,但只要拼命努力就可以彌補能力的不足,從而取得巨大的成功。 此外,還需要在這基礎上乘以“思維方式”。我認為,這個“思維方式”最為重要。與“能力”和“熱情”不同,“思維方式”的分值從“-100分”到“1OO分”,變化的幅度很大。 不厭辛勞,愿他人好,愿為大家的幸福而拼命工作,這樣的“思維方式”就是正值;相反,憤世嫉俗、怨天尤人,否定真誠的人生態度,這種“思維方式”就是負值。如果是這樣,那么因為是乘法,持有正面的“思維方式”,人生.工作的結果就會是一個更大的正值。相反,如果持有負面的“思維方式”,哪怕是很小的負數,乘積一下就成了負值,而“能力”越強,“熱情”越高,反而會給人生和工作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這是無情的事實。 拿剛才的例子來說,具備“60分能力”和“90分熱情”的那個人,如果他持有作為人的正確的“思維方式”,并達到90分,那么方程式的值是60乘以90再乘以90,乘積為486000分,是一個很了不起的高分。相反,如果“能力”和“熱情”的分值相同,“思維方式”只是稍稍偏向否定,比如僅是-1分,那么,乘積立即變為-5400分。如果是負面的-90分,即“思維方式”極其惡劣,那么最終得分就是-486000分,他的人生將會是悲慘的下場。 讀完《干法》一書,我的內心被深深撼動。這位超凡入圣的老人,以一生的經驗,卓越的成就,質樸的話語,超人的智慧,為我們指明人生前行的方向。每個人屈指不過百年,人生道路雖然漫長,但在蒼茫宇宙中,卻是須彌一瞬。人生也只有一次,生命何其寶貴,孔子說:“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唯有秉持正念,上善若水,積極而為,堅持不懈,才是珍惜生命最好的做法。作者:shipmaster |
|||||
校園故事錄入:admin 責任編輯:admin | |||||
|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聯系站長 | 友情鏈接 | 版權申明 | 網站公告 | 管理登錄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