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羅門王的指環》讀后感800字!
人與動物的關系究竟如何?從基因和進化的角度上講,生命都有共同的祖先,有相似的基因,有可以尋求到共同之處的行為邏輯。從情感上講,從動物身上,有些人能夠看到與自己相似的生命進而移情同感。雖然這種同感有時過頭了,使得人類情感被強加在動物身上。但同時動物又真的能確切地表現出了一些類似人類的情感。在這種情況下,爭論‘魚之樂’和‘子非魚安知魚之樂’是沒有意義的。這無非就是在對動物認識上,將完全的共情和完全的不可知對立開了。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就需要用科學和經驗將人類的思維同動物的行為和背后若隱若現情感逐一聯系起來,并催生系統化的理解,做到這件事的就是動物行為學。
本書《所羅門王的指環》就是這樣一本書:以人類的情緒和行為作為映照,結合科學的方法和藝術的語言,向人類啟示行為背后的‘魚之樂’。勞倫茲的觀察和文字實在是太過精彩,在普及動物行為的動機和成因的同時,讓我深深被感染。我過去直覺地不相信‘魚之樂’,曾認為用現代智人的情感去解釋動物的行為是愚蠢的,和給天上的星星的排列組合安排形象、并借此來算命同樣愚蠢。但這本書卻是我改觀。原來科學審慎地去觀察的結論,居然是很多動物行為可以借用人類的情緒去理解!比如說那四條太陽魚之間的復雜關系,就活像一出人類常演的狗血愛情倫理劇。你愛我、我愛她,她愛他又愛另一個他,這種劇情中的主角若是人類,便可稱之為復雜人性在愛情游戲的多變奇妙;若主角是魚,卻只能稱之為其簡單本性在復雜環境下的有趣演繹。可是,這兩者真的有本質區別嗎?或許,我們的人性也不復雜,只不過被復雜的自我意識遮住了眼睛。
印象最深刻還是那群穴鳥的故事。大概是由于穴鳥對于群體的依賴、以及對知識的傳承這兩點太像人了吧,我無法不將自己完全地代入這些真實的故事中。當那只雌鳥紅金孤獨而固執地唱著起哦起哦的時候,我同作者一樣能感受到那種極端的悲傷,這絕不是人類情感的強加,而是行為上可以推斷出來的真正悲傷,不比人類的悲傷虛假半分。
人與動物的關系,仍然很難厘清。不過我們應當明白,在人類的是自然界中獨一無二的存在的同時,其他動物也是如此。
|